13 與自然保持安全距離:荷蘭的還地於河計畫

荷蘭 #還地於河 Room for the River

其實,大自然本身就是氣候變遷最好的解決方案。

以水工技術聞名全球的荷蘭,選擇放棄人定勝天的科技思維,放手把土地還給大河、與水共生。

有句話說「上帝造人、#荷蘭人造陸」。13世紀以來,荷蘭人築堤造壩,與海爭地,卻在700年後轉了個大彎,推出國家計畫「還地於河」(Room for the River),決定放手,與水共生。

根據2006年KNMI荷蘭氣候模式研究報告(KNMI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2006 for the Netherlands),因為全球暖化及地層下陷,2100 年荷蘭的海平面將上升2.5至5公尺,沿岸城市的水患威脅至少成長10倍。面對這樣的威脅,據2010年的統計,卻有近1/4的堤防無法因應暴漲的洪水。 荷蘭政府投入23億歐元(約900多億台幣)在包含奈梅亨在內的30個重點地區,後遷堤防,還地於河,讓出一片開闊的氾濫平原,並移除阻礙水流的丁壩群等,以保護沿岸城市的400多萬居民。

但是,還地於河的另一個解釋就是與民爭地。

因此要說服民眾這個是為了長治久安的未來,真正的對話,必須建立在透明、開放的資訊分享上,讓民眾也有機會可以站在站在與政府相同的對話高度。

荷蘭政府公開相關的圖像化工具、地理資訊系統、工程規劃設計手法和數據,以及可能的影響推估,讓利益團體與居民得以深入參與討論、監督,進一步建立共識。

最後,居民爭取到了一座迷人的觀光碼頭,以及一座提升交通便利性的新橋樑。

這當中最大的反抗是來自於:人們只想要和平與寧靜。歲月靜好,就此終老是大多數人對幸福的想像。但不幸的是,在這個氣候變遷大時代中,這種想像僅是一種幻想。

於是政府的溝通從帶領著民眾從認清現實開始: 這個世界已經變得很不一樣了,而且還是不好的那種不一樣。

在這個新的氣候大時代中,可以拼命往前,但在這個故事上,荷蘭選擇了less is more策略。

本當屬大自然的,就還給大自然吧。

最後得利的,也是人類自身啊~~

返回頂端